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课程建设 > 形势与政策 > 正文

形势与政策

大思政携手 贵在“黔”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赴肇兴侗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11:09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17日至18日考察贵州时对乡村全面振兴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十余名思政课教师于2025年4月18日至19日前往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开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从肇兴侗寨看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

素有“侗族大歌之乡”称号的肇兴侗寨,大歌婉转千年、民族服饰色彩斑斓、木结构鼓楼承载着侗族人的民族记忆。教师们首先走进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非遗工坊进行实地研学和亲身体验,在一曲曲侗族大歌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从一件件蜡染裙里了解蓝靛染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肇兴的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老师们就这一民族特色,饶有兴致地讨论着鼓楼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更多方向。

紧接着,研修团队围坐在信团鼓楼内开展集体备课。备课会上,贾红霞老师带领大家再次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贵州及此次考察情况,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讲话饱含了对贵州人民的亲切关怀、深情牵挂,我们要牢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授课过程中,将本次备课会的所感所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发展理念,主动从“活态传承”中汲取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智慧。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4月19日正值肇兴侗寨的谷雨节,老师们认真参与“谷雨祭祖祈丰年”等民俗活动,将传统节气文化、非遗工艺转化等教学素材转化为课堂实例,特别是可以针对性地将侗族“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团结互助”的村寨款约转化为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相关专题的鲜活案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郑传春老师总结到:“此次研修让我们在山水人文中汲取了育人灵感,未来将把侗族文化融入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更多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工匠,推动思政课向‘身临其境’升级。”

‌此次集体备课是学院深化“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践研修,教师团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拓宽了育人视野,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将持续推进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四堂”联动育人,培养更多“懂文化、有技艺、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思函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安静

一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传春

二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守艳

三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涂雪霏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3号

邮编:550023

邮箱:webmaster@gztvu.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4643号

我的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