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课程建设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正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

陈 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时间:2024年06月21日 19:47  点击:
[摘 要]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实践,要从理论高度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引领作用,以法治文化作为抓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完善课程设计,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引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思想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提升教育系统普法工作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制定发布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其中明确要求“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和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回答好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的时代问题,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阐释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当代青年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

从理论高度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从理论高度深刻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引领作用。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清楚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途径,落脚点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经验,帮助学生领会党如何通过开展法治工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发展中巩固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鼓舞大学生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与严密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深刻的学理性阐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转化和拓展,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与严密逻辑,进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实践。

以法治文化作为抓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强调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起到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华法系历史悠久、旗帜鲜明,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积淀了深厚的法治文化,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创造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支撑,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清楚中国法治传统与国情,在未来法治建设中,使其能够自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思想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要促进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完善多元化的矛盾与纠纷解决机制,利用好“枫桥经验”等中国法治特色的调解、仲裁机制,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通过价值与思想认同,引导学生自觉守法,信仰良法。未来大学生走入社会,要主动以法治精神与道德文明为底色,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实现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的提升。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实践,引领青年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与分析方法,深刻感受到我们党在全面依法治国道路上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原则,树立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回应现实问题,使法律调整符合社会发展,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动法律的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可以让青年大学生深刻感知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完善课程设计,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法学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治建设与理论创新来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如何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设计中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慕课等渠道自主研习法律与法学知识,实现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这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在课程教学中讲清讲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讲清讲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全局性与方向性,同时善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妙喻金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

第二,将法治思维的培养贯穿学校各专业学习。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授课时学生各专业学科的特点与特色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有针对性结合专业知识介绍法律在其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强化其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意识。例如,当授课对象为经管金融专业的学生时,可以重点讲述如何依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平稳发展。在教学展开或课后作业题目的布置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金融的立法体系,帮助其以法治思维切入未来专业课程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思维与系统性解决思路,对内实现法律的稳预期功能,提升法治营商环境,建立健全金融监察与巡视制度,对外增强运用法律进行斗争的工具库,涉外法治维护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与安全链。当授课对象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时,可以引导其关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当授课对象为林业与草业专业的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编纂的生态环境法典,了解我国环境立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与生态建设责任追究等制度,帮助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生态法治意识。通过适当拓展,启发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全方位学习,在主动学习中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第三,引导学生感受法治力量,将法治精神贯穿学习与生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为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也为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法治与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民法典关系到青年作为民事行为主体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与职业教育法等教育类法律帮助大学生了解保障青年教育权益的法治知识;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保障法律为青年走向社会、参加实习、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护工具。法治贯穿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其切实感受到党领导立法工作取得的成就与法治保障。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在实践作业的题目设计上,针对大学生自身利益的关切,布置学生找寻分析当代大学生依法维权与防范风险的案例并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有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在法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法律信仰。

引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未来法治中国建设中将成为主要力量。因此,要引导大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导,树立和强化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

从全局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单是大学期间的一门思政课,而是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担负着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将法治教育与红色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相结合,启迪青年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共鸣,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通过加强法治教育,结合新时代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义感,感受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义,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感。

要通过“思想道德和法治”课帮助青年把握“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定位,树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的大局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时代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投身于法治中国实践,不负青春与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法治力量。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21YJC710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 晨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原载2023年第3/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一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婷
二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洁
三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婕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3号

邮编:550023

邮箱:webmaster@gztvu.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4643号

我的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