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学院工作安排,2023年6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到贵州省博物馆开展题为《集体备课凝智慧,思政教学润无声》的校外集体备课活动,“思政工作坊第2期”思政课校外集体备课活动。本次备课由朱茜、曹楠、王晓霜三位思政课教师主讲。

6月15日下午,全体思政课教师、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一行100余人赴实践教学基地省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并开展校外集体备课。首先,朱茜老师以“追忆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讲述了从1930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贵州成为红军休整、发展、壮大的重要之地,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之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然后,曹楠老师以《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浩瀚百年史里,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的感召下,英勇的革命先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斗。王晓霜老师讲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贵州身影》,贵州人民正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在中华民族“人间正道”上飞奔向前,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位老师讲解后,教师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学院通过组织开展校外集体备课活动,强化教师交流互鉴,能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影响,是创新思政课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

在总结讲话中,刘婕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工作。她强调,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政课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强化综合素质的使命,具有独特的育人职责,在新时代背景下,其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思政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广,教学对象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便需要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拉近各方教学主体之间的距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本次集体备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图:唐洁
文:贾常遥
一审:杜溯
二审:王应伟
三审:程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