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追忆峥嵘岁月 探寻红色源泉 传承红色文化

时间:2017年09月05日 14:33  点击:

 

 

 

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号角的吹响,抗日救亡的呐喊声,铿锵响彻在贵州大地上,人民解放的战旗,汇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恢宏悲壮的乐章。在那阴霾蔽日、腥风血雨的年代,众多的中国共产党员和各阶层的志士仁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培育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革命精神。乌蒙巍巍,苍山似海;征程漫漫,波澜壮阔。为了贵州大地的解放,为了黔贵人民的新生,先辈们浴血奋斗,谱写春秋。 

为追寻中共地下党在贵州革命工作的发展历史,重温中共地下党解放贵州的历程,追思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英雄事迹,接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2017年9月1日上午,基础部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瞻仰了林青烈士就义处、参观了中共省工委旧址及图云关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 

 

地处闹市街头位于环城北路江西坡的林青烈士就义处,每日在如织的车流人海中,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它一旦与贵州、贵阳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人——林青联系在一起,历史就永远不会把它忽略。花台中间一块石碑,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后方还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有1949年后贵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秦天真敬书——“林青同志就义处”。 1935年9月11日,林青大义凛然,壮烈牺牲。年仅24岁。林青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是贵州省工委的第一任书记,是贵州地下党第一个英勇献身的烈士,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革命豪情。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委,林青任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委员。中共贵州省工委是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批准成立的唯一省级地方党组织,在配合和支持红军转战贵州、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贵州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贵州省工委旧址,大家依次参观了以党的创立时期、党的早期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活动、薪火传承 辉映未来为内容的五个版块的展厅。在贵州省工委的奋斗史中,我们看到了舞动着镰刀和铁锤的身影,每一个震撼人心的细节,都从历史的角度告诉我们:革命先烈“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理想信念,已化为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永恒目标——为人民谋幸福! 

 

“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位于贵阳市东南部的图云关,旧时为扼城要隘、驿道要冲,是贵阳通往湖南、广西的必经之处。1939年初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于从武汉迁移到贵阳市东南郊的图云关,成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地,其中,欧洲各国近三十名医生,组成国际援华医疗队,辗转万里来到贵阳,与中国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医疗队于1945年底撤离贵阳。在此期间,三千多名医护人员穿梭炮火之中,共完成手术十二万台,医治军民六百余万人。为中国抗战胜利谱写了不朽篇章。

 

通过参观林青烈士就义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及图云关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让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时空隧道中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走进了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历程。“闹翻世界的穷光蛋”,丰华正茂,从容就义的林青;不享将军富,许身为革命的黄大陆;起撑危局,清白留人间的老将军的卢焘;不远万里赴华,洒热血铸就国际友谊的援华医疗队。这一个个闪光的生命,闪耀在这段血与火的洗礼的岁月中。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情怀的鼓舞下,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思奋进承遗志,薪火传承,辉映未来。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3号

邮编:550023

邮箱:webmaster@gztvu.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4643号

我的马院